close

原本在母校收到交通大學的來信,說是要邀請我們學院去做兩校之間姐妹校的交流活動,原以為只有我們兩校的學生會區參加,結果發現那是一個國際暑期學校,一個集結來自全世界的大學生的活動。可想而知,整個交流期間都在講英文...幹,整個被陰了。

 

應該具備的態度

很奇怪的是,對其他學校來說,這個課程是開放給所有科系的學生的,對我們學校卻只開放給生農學院的學生,理所當然地,課程內容本身並不能太難,因為要符合非本科生的能力。不需要把這個課程看得太專業,大部分課程都很只是簡單的介紹而已,還會有很多實地參訪的過程,把自己當作一個觀光客,去實地了解當地的農業概況,會讓整個過程愉快很多。週末的時候,學校還會提供免費的文化旅行,帶大家的到上海附近走走,可以去像是杭州、南京之類的地方,可以跟參加其他課程的學生一起交流。據說,住的飯店非常高級,喜歡大理石地板配純白馬桶的人可以多多參加。

 

我們說的話,越來越國際化

令人不解的是,明明是一個國際暑期學校,交大這一方卻沒有準備好進行英文課程,像是到場之後才發現要用英文上課,更有講者不理會不會中文的同學,直接表明自己無法使用英文演講,請在場會聽得懂中文的同學進行翻譯。好險我們都是領有台胞證的人士,不會有聽不懂中文的困擾,但是可以從此看出他們對於外來學生並不是非常友善,即便是用英文演講,也會因為英文能力的不足讓整個內容變得乏味空洞。所以,還是請大家抱持一個觀光客的心態報名,盡量挑選有學分的課程並隨身攜帶充電寶,會讓整個課程更生動有趣喔。

 

其實從課程安排可以看出學校對於暑期學校的用心,從各個領域切入產業實況,加上理論與應用結合,實地參訪當地企業,可以更清楚了解當今中國農業的發展前景,美中不足的是語言上的差異讓雙方資訊無法流通,實則令人不勝唏噓。

 

笑讓溝通更圓滑

暑期交流下來,覺得收穫最大其實是學習如何與跟自己有完全不同文化的人相處,課程中的知識相對不那麼重要了,甚至可以說這些課程只是讓大家相遇在一起的墊腳石。這一整段時間的全英文環境,讓我深深體會自己英文能力的不足,在台灣根本沒有辦法有這樣的機會,跟別人交流並不需要最優秀的英文能力,而是需要你敞開心胸去認識新朋友以及一點點的幽默感。就算知道的單字很少,常常覺得自己言不及義,也要盡力去多聽多講,沒話說的時候就多聽別人講話,訓練自己的聽力,英文能力好的人其實可以從你的隻字片語中理解你的意思,而且他們也都很樂意去理解。並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是 native speaker,英美來的學生發音標準,語法流利條理分明,雖然講話太快,至少是習慣的好萊屋口音,遇到各種口音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難題,你不會聽到電子辭典裡那種標準的發音,而是聽到各種被省略的音節,真的聽不懂的時候,問一句sorry?請他再重述一遍也沒有關係,要是再不行的話笑一笑帶過就好了,畢竟笑容是沒有國界的。

 

結語

總結來說,我認為適合參加暑期交流的學生需要具備的特質有:英文能力優秀(可以用英文講幹話等級)、喜歡交朋友、喜歡旅遊觀光...等等,大學念什麼科系並不能決定你的未來,暑期交流也不會讓你的英文多好多好,出去跟不同國家的人聊天,卻能讓你對自己有更深的認同,畢竟一開始大家都是從自己國家開始介紹起,總不能說什麼台灣是鬼島、政治腐敗貪污嚴重、大學畢業22K、待在台灣沒有前途之類的,想當邊緣人嗎。相信在交流活動結束之後,大家對自己出生的土地會有更深的體悟吧。

To Be Continued...

arrow
arrow

    理性與感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